学海补习中心 / Ch'ng Tuition Centre补习老师

2022年9月16日星期五

一个银丝糖的故事

 

一个银丝糖的故事

今天阿熊我要说一个银丝糖的故事(引自《萨提尔的对话练习》)。

在熙来攘往的市场,一个贩卖银丝糖的小摊前面,一位三岁男孩手上拿著银丝糖,却放声哇哇大哭。旁边是一脸无奈的妈妈,以及一直要小孩听话的老闆。

「你不是说想吃吗?现在又不要吃了。不吃就不要吃啦……」妈妈把糖拿走。

「我要吃!」孩子哭吼著。

「这样也不要!那样也不要!你是要怎样啦⋯⋯再闹下去,妈妈就不理你了⋯⋯」妈妈生气,场面火上加油。

「弟弟呀!你还好吗?」阿建老师缓缓走过去,蹲了下来轻轻的握著孩子的手问。没想到孩子一听到之后哭得更大声了,但这并不是愤怒的眼泪,而是一种委屈的眼泪。

「你看起来很难过,也很著急,是吗?」阿建老师说。 男孩点点头,哭声稍微收敛了一些 。 「发生什麼事啦?」阿建老师问。 「我要吃糖糖。」孩子指著摊商桌上的糖说。

「妈妈拿的那根糖糖,你要吃吗?」阿建老师指著妈妈手上的糖。 孩子摇摇头说不要。 「你想吃糖糖,但是不要吃那根糖,对吗?」阿建老师跟孩子确认。 孩子再次点点头,表情舒缓了许多。

经过阿建老师反覆确认之后,才发现原来妈妈手上的银丝糖在製作过程中,师父不慎掉到地上(不过妈妈没发现),所以他当然想要吃银丝糖,但并不是「妈妈手上那一根脏脏的银丝糖」。妈妈终於搞清楚状况,很懊恼老闆不讲究卫生(其实老闆有发现知道他打算蒙混过去),也觉得老闆不够诚实。一方面也生气孩子,怎麼不早点说清楚──但问题是,妈妈也在自己的情绪当中,真的有好好的给孩子机会,让他把话说清楚吗?(推荐阅读:如何摆脱家人情绪勒索?真正的孝不是顺从,而是沟通)

如果我们仔细看这个故事,你会发现除了阿建老师以外,几乎裡面所有的角色都是「不一致」的:

  • 明明关心孩子却用生气来表达的妈妈
  • 想要吃糖却用哭闹来推开母亲的孩子
  • 想要掩饰失误於是就蒙混过关的老闆

回想一下,在你的生活当中,是不是也有这种「心口不一」的情况?

奇怪了,為什麼我们总是没有办法顺著自己的良心来说话呢?


想一想上次你跟人有争执时,你是下面哪一种沟通姿态?

简单来说有下列几种(修改引自《萨提尔的对话练习》):

1.指责型(30%):「都是你的错!」為了保护自己,总是用否定、命令来沟通,并不是表达自己。

2.讨好型(50%):「拜託你可不可以不要这样⋯⋯」老是以「好」、「答应」来沟通,担心一旦表达自己,就得不到他人的重视、爱与价值。

3.打岔型(0.5%):「嘿嘿嘿~先不说这个了,你有听过鵪粒吗?」為了面对压力,沟通时不表达自己,而是用「不沟通」来沟通,言不及义、用搞笑跳tone来岔开话题。

4.超理智型(15%):「根据我读到的研究,我们现在的状况叫做⋯⋯」為了得到被认同,沟通时总是用争辩、说理认為自己是对的,并不是表达自己(阿熊觉得--中枪)

5.一致型沟通姿态(4.5%):外表专注放鬆,内心和谐寧静,同时在乎自己、情境与他人。 心口合一,难过的时候说「我很伤心」,生气的时候说「我很不高兴」,不防卫、不说反话,平和地表达自己的感觉、想法与期待。


内容摘自KBS Couseling